168极速赛车官方app下载-曹操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,鲍信为他指明了正确方向

新闻动态 /

你的位置:168极速赛车官方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 曹操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,鲍信为他指明了正确方向
曹操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,鲍信为他指明了正确方向
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4:00    点击次数:63

不是谁都能轻轻松松就成功,就连厉害人物曹操也一样。当他遇到难事儿,心里头都快憋出病来了,多亏了铁哥们儿鲍信真心实意地劝他,帮他赶走心头那片乌云,找到了该走的路。

兵败离开酸枣

189年冬天那会儿,曹操和张邈太守在陈留郡带头拉起了一支起义的队伍(《三国志·张邈传》里有提)。当时吧,也就济北国的鲍信站出来支持了他们(这个事儿在裴松之给《三国志·鲍勋传》做的注释里,引用了《魏书》的说法)。

但没过多久,东郡的太守桥瑁,他整了一份假的三公发的信,说是要号召关东的诸侯们一块去打董卓。然后,他就把这信发到了各个州郡。

冀州的头头韩馥,他收到那份檄文以后,手下的兄弟们跟他一合计,他就转了念头,不再盯着那个勃海的太守袁绍了,算是放了他一马。(根据裴松之注解的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头引用的《英雄记》说的)

190年一开始,袁绍就动真格了,他带着大军往西边走,直接打进了司隶的河内郡那块地方。(《三国志》里袁绍那部分讲的)

张邈这个陈留太守,他召集了一大帮诸侯,跑到陈留郡的酸枣县,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那边,大家聚在一块儿,商量大事。他们商量来商量去,最后决定让在河内的袁绍来当头儿,也就是盟主。曹操呢,他也参加了这次在酸枣的聚会,袁绍看他挺有能力,就给了他个官当,叫做奋武将军。

不过呢,因为董卓的军队太强悍了,吓得河内的袁绍,还有兖州那边聚在一起的诸侯联军,一个个都跟缩头乌龟似的,谁也不想第一个冲上去跟董卓干架,都在那儿瞅着别人,看谁会先动手。

然后呢,曹操就自告奋勇,说要打头阵,带着他手下的五千精兵,打算往西边去,驻扎在司隶河南尹的成皋县,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西北那块儿,有个成皋老城的地方。(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写的)。

成皋这个地方,还有个别名叫虎牢。虎牢关那可是大大的有名,就在成皋的地盘上。这地方的地势啊,那叫一个险峻,守起来容易,攻起来可就难了。而且呢,它还离当时的京城洛阳挺近的。

鲍信这家伙,被袁绍封了个破虏将军的头衔。他和曹操在酸枣那地方待了一段时间后,就觉得曹操这人能“整治乱世,让一切回归正道”,简直就是“大英雄”嘛。就这么一来二去的,他们俩就成了铁哥们,关系好得很。(这事儿在裴松之给《三国志·鲍勋传》做的注释里,引用了《魏书》的说法)

后来,鲍信和他弟弟鲍韬带着兵马一起出征,张邈也派了他和曹操之间的联系人卫兹,带着一部分兵力前来帮忙。曹操就带着这两万多人(就像曹魏的缪袭在《魏鼓吹曲十二曲》里的《战荥阳》里写的那样),一路往西边挺进。

没想到在荥阳县的汴水河边,咱们撞上了正往酸枣去的徐荣大军,他们是来打酸枣的。

两边军队一开始都打算摆好阵势开打,可没想到的是,曹军那边阵势还没完全摆开呢,徐荣的军队就突然撤走了。

曹军的两万人马突然间乐极生悲,兴奋过头了,一股脑儿地往前追,没想到就这样钻进了徐荣提前埋伏好的圈子里。这一追可不得了,曹军损失惨重,死伤的人把山沟都给填满了。《战荥阳》这场仗,真是让人心惊胆战。

鲍韬和卫兹在战场上牺牲了,鲍信也受了重伤,就连曹操都挨了一箭。幸好曹洪这家伙挺够意思,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,曹操这才捡回一条命。他们一行人拼死拼活地逃啊逃,最后总算是逃回了曹操的老家谯县。这事儿在《三国志·曹洪传》里头有记载呢。

徐荣瞅瞅那联军,人数是不多,可打起仗来愣是一股子倔强劲儿,心想酸枣这地儿不好啃啊,干脆也带着兵撤回了洛阳。

曹操回到老家,把剩下的兵马拢到一块儿,然后又回到了酸枣。到了那儿一看,联军诸侯们虽然带着十几万大军,但整天就顾着开宴会,联络感情,压根儿没提要打仗的事儿。

就是说啊,那些诸侯们都不想着往前冲,光想着混日子。有人就提出了一个去打仗的计划,想让大伙儿动起来,结果张邈他们呢,愣是一点儿没听进去,还是老样子,该怎么着还怎么着。(《三国志》里写的关于曹操的部分)

曹操手头兵少将寡,实在没啥大动作可做,挺无奈的。他干脆就领着夏侯惇这些打了败仗的残兵,离开酸枣跑到扬州那块儿去招募新兵了。

龙亢兵变

最开始在陈留那地方拉起队伍时,曹操多亏了卫兹出手帮忙,给了他不少钱。而且,他还回到老家,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,用来招募士兵。

如今在谯县老家那边,“家里人都散得七零八落了”(《三国志·曹休传》里说的),老爸曹嵩也领着一家老小跑到徐州去躲难了。曹操呢,手头就那么几个残兵败将,简直就是个“一穷二白”的家伙。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有钱有势的富二代、官二代咯。

咋招人入伍呢?不就是去找那些愿意冒险投资的大佬嘛!

还好曹洪有个在朝廷当尚书令的伯父,也就是曹休的爷爷曹鼎(根据裴松之注解的《三国志·曹休传》里引用的《魏书》记载)。他在任的时候,给曹洪谋了个差事,让他去江夏郡的蕲春县当县长,那地方挨着扬州呢。(这也是裴松之注解的《三国志·曹洪传》里《魏书》提到的)

汉朝末年的时候,有个叫黄穰的人带着起义军,在扬州庐江和荆州江夏这些地方闹腾了好多年。庐江的太守陆康,就是后来陆逊的堂祖父,他出手把起义军给镇压了。这事儿在《后汉书》的某个列传里有提。

可能就是在平定黄穰之乱那会儿,曹洪跟现在的扬州刺史陈温有了来往,两人处得还挺融洽。

扬州的刺史陈温和曹洪关系挺好的,曹洪就带着自家的一千多兵马去找陈温帮忙招兵。陈温也挺给力,帮他招到了庐江那边的精锐士兵两千人。之后曹洪又往东到了丹杨,那儿又拉了几千人入伍。最后,曹洪带着这些兵马跟太祖在龙亢汇合了。

有了陈温的搭把手,咱们得盯紧曹洪招的兵。在庐江那边,他拉到了两千号人,再到丹阳太守周昕那儿,又整来了好几千人。

咱们来瞅瞅曹操这回征兵一共招了多少人吧。

曹操那时候手底下的兵不多,所以就带着夏侯惇他们跑到扬州去招兵买马。到了那儿,扬州刺史陈温和丹阳太守周昕挺给面子,给了他们四千多兵马。——《三国志》里记载的曹操的故事

曹操手头拢共就招了四千人,看这架势,这兵大都是曹洪一个人给拉来的。曹操还有夏侯惇他们啊,手头紧得很,压根没钱去招兵买马。

再说了,曹洪手下的那些士兵,其实是通过陈温、周昕他们变相资助给曹洪的,曹洪自己手头紧,压根没钱去招募新兵。

从这就能瞧出来,曹操那时候可真是穷得叮当响啊!

曹洪在丹阳地区招募的那一两千士兵,那可是公认的精锐。大家都知道,丹阳这地方的兵,质量那是一等一的好。

曹洪回到了豫州沛国龙亢县,跟曹操碰了头。他带去扬州的那一千多子弟兵也加入了队伍,这样一来,曹操手下的人数又涨到了至少五千多人。这下子,人数又跟刚开始起兵那会儿差不多了。

不过啊,有时候人要是走霉运,那真是喝口凉水都能呛着。

这天夜里,天特别黑,风还挺大。曹操睡得正香呢,猛然间觉得不对劲,睁眼一看,自己的帐篷竟然着火了。

说起来也怪,是新入伍的那些士兵在闹事。曹操自己拿起剑,一口气就砍倒了好几十个闹事的,夏侯惇他们也跟着拼杀,好不容易杀出了一条活路,逃出了军营。等他们缓过神来一看,身边没跟着叛变逃跑的,就只剩下五百来号人了。(裴松之注解的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,引用了《魏书》的说法)

这可真是倒退回老早以前啦!现在的情况,比刚开始招兵那会儿还差劲儿呢!

这些新来的士兵闹事,我猜主要还是因为曹操手头紧,伙食跟不上。连饭都吃不上一顿好的,干嘛要给你这个外来人拼命啊,兄弟们,咱还是回家去吧!

曹操领着那五百号人一路往北走,他们朝着铚县、建平县那个方向进发,特地绕开了曹操的老家谯县。这事儿啊,明摆着谯县曹家那会儿估计是没人在家了。

这一路走来,我们又拉拢了一些逃出来的零散士兵,加在一起,人数又凑够了千多号人。(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说的就是这意思)

在中平末年,也就是189年那会儿,刘勋当上了沛国建平的长官,他和太祖以前就认识。这事儿是裴松之在给《三国志》做注释时,引用了《魏略》里的说法。

现在这个时候,跟曹操有点交情的建平县长刘勋,说不定也给曹操帮过忙。他可能帮曹操把逃跑的士兵给找回来了,或者给曹操支援了一些士兵,再或者帮曹操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。

所以后来刘勋就去投靠了曹操,曹操对他也挺好的。

去的时候浩浩荡荡一千多号人,回来的时候还是这么多,这一趟征兵啊,简直就是白跑了一趟,啥也没征到。

回酸枣去征兵结果没招到人,这事儿传出去多丢人啊,脸往哪儿搁!再加上那些诸侯一个个都只会吃喝玩乐,啥正事不干。曹操一看这情形,干脆直接跑到河内(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有提)去找袁绍投靠了。

这次招兵买马,说不定乐进也被叫回老家东郡去帮忙征兵了呢。

乐进,大伙都叫他文谦,老家在阳平卫国。这家伙个子不高,但胆子大得很,性格也刚烈,所以就跟着太祖大人混了,做了个手下小官。后来太祖大人派他回老家去招兵买马,他一下子就拉来了一千多号人。回来后,太祖大人就提拔他做了军假司马,还兼任了陷陈都尉。他跟着太祖大人一起去打吕布,那是在濮阳那一带......这些都是《三国志》里乐进传里写的。

但这写得含糊不清,感觉像是吕布濮阳之战前的啥时候都行,咱就先姑且这么认为着吧,当个可能性放着。

与袁绍产生分歧

191年那年的春天,小皇帝被董卓给攥得紧紧的,袁绍和韩馥这俩人就琢磨着,要不咱们把在幽州的刘虞太傅给推上皇位吧。刘虞这人,地位高,威望也足,立他为帝,说不定能改变现在的乱局。

曹操对这个提议不感冒,他直接跟袁绍说:“你们非得把北边的刘虞捧成皇帝,但我心里还是向着西边那个小皇帝。”(根据裴松之注解的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引用的《魏书》,记录的是曹操回复袁绍的话)

他站在房子下面,心里头虽然一百个不愿意,但也清楚自己没法拦住袁绍。他只能叹了口气,说:“你们这帮人啊,我是真拿你们没办法。但不管怎样,我心里头还是只认那个小皇帝。”

他实际上就是说自己不赞同让刘虞当皇帝,但并不是说袁绍就不能立刘虞为帝。

袁绍给袁术写了封信,跟他商量了某件事情。袁术这家伙,自己已经打下了一片天地,所以在回信里,他话说得挺冲,直接告诉袁绍,他不同意这么做。(这事儿在裴松之给《三国志·袁术传》做的注释里,引用了《吴书》的内容。)

说白了,就是人在啥位置,有啥身份地位,还有碰上的事儿,这些都影响着一个人说话的分量,还有他敢不敢大声说话的底气。

有那么一回,袁绍搞到手一枚玉印,他大咧咧地就在大伙面前,把手肘子一抬,试着把玉印给戴上。曹操呢,表面上看也跟大伙一块儿乐呵,可心里头对袁绍这种越界的做法,那是相当的不爽。(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提到的这事儿)

在《晋书》里头,讲到张寔这个人啊,他对“袁绍拟肘”这事儿挺不高兴的。他直接就说,这简直就是越过了自己的本分,做得太过了。

所以,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意见不合越来越严重,曹操心里头慢慢有了要离开他的想法。

后来有一回,曹操跟袁绍聊着聊着又闹僵了,他哈哈一笑,直接跟袁绍说:“我今后可不再听你的了。”

袁绍那边就派人过来跟他说:“袁公现在那可是威风凛凛,手下兵马又多又强,而且他家两个小子也都长大成人了。你说说,这普天之下,还有谁能比得过他?”

就是说啊,你要是曹操,离开了袁绍,那可就没地方找比他更厉害的老大了。

曹操听完之后,啥也没说,但心里头更加琢磨着,要是袁绍真得了天下,那可不是啥好事儿,他心里头就盘算着要把袁绍给除掉。(根据裴松之注解的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头引用的《魏书》记载)

鲍信指明方向

曹操和他的铁哥们鲍信,虽然不在一个地方,但他俩经常写信联系。

鲍信一听说曹操打算要摆平袁绍,心里头就觉得这事儿风险忒大了,于是他就跟曹操说,要不先把这念头放一放,别着急动手。

董卓一手遮天,把皇室都给搅和乱了,各地的诸侯们看不下去了,纷纷起兵反抗,老百姓们也都支持,毕竟这是正义之举嘛。但现在这个带头的袁绍,可没安什么好心,他啊,只想着用自己的权力捞好处,早晚得露出狐狸尾巴,成为第二个董卓。咱们要是现在跟他对着干,那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,自寻死路,有啥用呢?我看啊,你还是先到黄河南边躲躲,看看形势怎么发展再说。”(裴注里提到的《三国志·鲍勋传》引用了《魏书》的话)

从这封信里头能瞧出来,曹操跟鲍信那是真掏心窝子了,连想干掉袁绍这么隐秘的心思都跟他说了。鲍信呢,也是个实在人,没跟曹操藏着掖着,真心实意地劝了他一番,还给他支了个招,说接下来该怎么办。

他们俩的友情,那可不是一般的铁!

曹操听了鲍信的主意,说是要帮袁绍去打邺城西南的黑山军,于是他就带着军队去了东郡的顿丘,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清丰县那边偏西南的地方扎了营。

他以前当过县令的那个地方,就是在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里头提到的那儿。

就从这儿开始吧,兖州这个地方,它在黄河的南边开始崭露头角,迅速崛起。

总结

朋友的分量不是看你跟他认识多久了,而是得看你需要他的时候,他愿不愿意真心实意地帮你。认识时间长不一定就代表朋友靠谱,关键时候能不能站出来,用真心帮你一把,这才是衡量朋友价值的标准。

要不是好友鲍信实心实意地劝说,曹操说不定早就让袁绍给宰了,最后就只能留个起兵反抗、荥阳打败仗、招兵还闹兵变、想刺杀袁绍却被反杀的窝囊名声,在历史上被人记住。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

相关资讯